2018年3月4日

兒童搭飛機需注意的健康議題


隨著國人帶著孩子出國旅遊頻率增加,兒童搭飛機的健康議題也顯得重要,臭寶爸趁著空閒時間翻譯整理了一篇2007年加拿大兒科醫學會有系統回顧過去文獻所做出的建議(原文見文末參考資料),因為這篇文章也不新了,如果有新的文獻或建議我也會陸續更新附加在這裡


空氣傳播疾病:

因為接觸的時間、循環空氣和密閉空間,飛機乘客可能有較高風險被傳染空氣傳播疾病,如肺結核、流感、呼吸窘迫症候群、麻疹等,尤其是麻疹,國際疫情頻傳、傳染力極高,未接受疫苗有很高的風險被傳染(台灣滿一歲才會接種麻疹、腮腺炎、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),流行性腦膜炎親密接觸者需投予預防性治療(流行性腦膜炎介紹)
雖然有以上飛機上傳染疾病的案例,但也不用太緊張,世界衛生組織WHO說在飛機上被傳染的機會其實和搭公車或火車一樣
飛機上的空氣濾網可以過濾99.9%的細菌和病毒,現代客機空氣交換每小時15~20次,遠高於住家或商辦,另外空調由頭頂而下、由前而後的氣流也可以減少病菌傳播。多洗手還是目前最有效預防疾病的方式
雖然患有可傳播疾病的人無法登機,但不可能篩檢所有乘客,因此健康照顧者因衛教病人什麼狀況不建議搭機,如果有患者在搭機後得病也應立即通報衛生單位

臭寶爸補充:今年(2018)國際流感疫情也很嚴重,建議孩子常規接受流感疫苗施打

腸胃道和病媒傳播疾病:

不適當的處理和準備食物曾造成數起飛機上疫情,但很少發生,大多由沙門氏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桿菌、弧菌等造成
飛機來往有病媒蚊或昆蟲傳播疾病的國家(如瘧疾),內部會使用殺蟲劑處理,雖然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沒有發現殺蟲劑對人有害,但對兒童的風險是未知

心肺疾病:

大部分航班飛航高度在海拔9150~13000公尺,飛機艙內維持同等於海拔2440公尺的大氣壓力(避免高山症,易發生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),氧氣降至相當於平地氧氣濃度15%(平常氧氣濃度21%)。因為生理因素(如胎兒血紅素)或身體因素(肺泡少、肺活量小、呼吸道窄)讓健康嬰兒或小孩增加缺氧的風險,實驗發現兒童(6個月大~14歲)搭機後,雖然沒有症狀,但血氧濃度從搭機前98.5%,3小時後95.7%,7小時94.4%,心跳輕微加快,睡覺的話血氧會更低,因此心肺功能異常的孩子缺氧的風險更高

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,有慢性心臟、肺部或呼吸道問題,搭機前請諮詢您的小兒科醫師


血管疾病和靜脈栓塞:
目前沒有證據健康孩童長時間搭飛機會產生深部靜脈栓塞;孩童若有容易產生血栓的體質(thrombophilia)、之前發生過血管栓塞、惡性腫瘤、6星期內曾接受大手術等,產生深部靜脈栓塞風險較高,可能需要抗血栓藥物預防

鐮刀型紅血球疾病(台灣人罕見):

因為艙內氧氣分壓下降,可能發生鐮刀型貧血危機,因此搭機時需要氧氣治療,特別是有脾臟腫大或血液濃度較高的病人

中耳炎:

大氣壓力改變會影響中耳壓力,如果無法平衡耳膜內外壓力造成壓力傷害(barotrauma),典型症狀為耳朵痛,特別容易發生在起飛或降落時。大部分的人和大孩子可以靠打呵欠、吞嚥、咀嚼或Valsalva manoeuvre(捏鼻子閉嘴吹氣),嬰幼兒較難完成這些動作,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喝飲料或咀嚼食物,特別是飛機降落的時候
飛航/氣壓性中耳炎(Barotitis media)是壓力傷害造成的中耳炎,會突然耳朵痛、聽力下降、偶而會眩暈,甚至耳膜破裂,一個研究發現22%的兒童在搭完飛機後有飛航中耳炎,相關因子為搭機前有耳朵痛或鼻塞病史
有反覆中耳炎和腺樣體肥大(Adenoid hypertrophy)的兒童較難平衡中耳壓力,在飛機起飛或降落30分鐘前使用局部鼻塞噴劑可能有幫忙;在一個隨機雙盲研究,口服鼻塞藥(pseudoephedrine偽麻黃鹼)對搭飛機耳朵痛的兒童沒有幫助,反而增加嗜睡/躁動的副作用;兒童中耳炎接受適當治療,建議間隔兩週後(從診斷算起)才搭飛機;如果中耳炎診斷48小時內一定要上飛機,應提供適當的止痛藥

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,為了減少兒童在飛機降落時的耳朵痛,嬰兒鼓勵哺乳或瓶餵,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嚼口香糖或用吸管喝飲料;如果兩週內有耳朵感染(中耳炎)或手術,請諮詢兒科醫師


食物過敏:

在飛機上很難預防食物過敏,花生過敏是兒童常見的嚴重過敏之一,雖然飛機上不提供含花生的食物,但沒辦法預防旅客帶上機(花生過敏台灣人相對少見)
如果孩童有過敏的問題,父母應攜帶筆型腎上腺素(EpiPen)抗組織胺上機

第一型糖尿病:

只要適當準備,第一型糖尿病搭機旅遊也能很安全,飛機跨時區時需調整胰島素劑量:向東飛行時,一天時間會縮短,縮短超過2小時,胰島素劑量需減少;相反的,向西飛行時,一天時間增加超過2小時,胰島素劑量需增加

癲癇:

如果用藥物控制良好,癲癇的孩子可以搭機旅遊,但父母需注意時差、延後用餐、潛在低血氧和勞累可能降低癲癇的閾(ㄩˋ)值。以防萬一,父母登機時知會空服員孩子有癲癇疾病,且抗癲癇藥物需隨身攜帶(置於隨身行李)

暈機:

造成暈機的原因很多,包括亂流、座位的位置(靠近機尾擺動最厲害容易暈機)、焦慮、暈車暈船病史。暈車/機藥要在噁心想吐之前服用(一般建議登機30分鐘前),Dimenhydrinate是最常使用的止吐暈車/機藥,父母應被告知其鎮靜的副作用,並警告不能用藥物來鎮靜孩子,過度的鎮靜加上機艙內的低氧對孩子可能有危險性。除了吃藥預防,也可以讓臉部直接吹冷風、視線保持窗外遠方地平線、選靠近機翼的位置(靠近機翼最穩定)等等來改善暈機症狀

時差:

時差指的是當生理時鐘和環境時間衝突所產生的一群症狀,包括白天疲倦、晚上失眠、躁動、降低思考效率,危險因子為跨越多個時區,尤其是向東飛行。目前仍不清楚時差對孩子的影響程度有多大,褪黑激素也不建議在兒童使用

醫療器材:

機艙氣壓改變,會造成醫療器材如餵食管或尿管裡的空氣膨脹,空氣可能因此跑進中空器官如胃或膀胱,所以飛機起降時需把管路夾緊(管夾或橡皮筋)或對折
骨折打石膏所包住的空氣可能會在飛行時膨脹,針對兒童48小時內骨折,使用石膏或玻璃纖維夾板來避免疼痛或血液循環不良,適當止痛並抬高肢端。氣動(充氣)式護具不能上飛機

參考資料:

Air travel and children’s health issues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